[出处]《资治通鉴》第1卷 周纪1
[原文]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谱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译文]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任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
[解析]《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是中国兵书的双璧,吴起的军事地位非常的高,而他的杀妻求将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这是他军事才华的起点,也是其一生的道德污点。不过很多人只看到的吴起的残忍,却没有看到背后的复杂的政治计算:一、吴起用什么避免领导猜忌?
1、下策: 自己杀妻
吴起为了避免嫌疑,自己直接杀了妻子。这样的确让鲁国更加放心,吴起的决心和忠诚。但是这样的道德污点,也让他的人生充满着非议。为什么是下策,就是他没有顾忌道德因素。我们处理任何事情,不能只有单一思维,而是要顾及多方利益才行,不然后遗症太多
2、中策:意外死亡
齐国身份的妻子,阻碍了吴起成为大将军的路的话,而且必须死,那么,为什么吴起自己必须亲自来杀啊,可以雇佣杀手,也可以设置各种意外,这样就没有了道德的污点。如果我们必须干一些会有很强后遗症的工作,我们尽量假手于人,让别人替自己干,让自己置身事外。
3、上策:捆交领导
我们再往深处分析,其实这就是如何解决领导信任的问题,而不是非要吴起妻子命的问题,所以,吴起只要亲自把妻子捆了交给领导就行了,交人质,让领导处理,获取信任,老婆也不死。这样让领导也方便控制,有人质在手,领导还能够施恩。你直接杀了,是不是苦肉计还不一定呢。
二、为什么吴起赢了却被赶走?
1、上层政治恐惧
其实导致吴起走人的并不是他杀妻,而是他打赢了,本来就是强大的齐国挑起的战争。而这次侥幸成功,如果齐国接下来报复鲁国的话,鲁国会有巨大的损失。所以,出于见好就收,成了鲁国的避免后续军事报复的最佳手段,所以出于政治恐惧,让吴起离开,示好齐国。
2、中层利益不均
吴起本来就是一个来自卫国的人,在鲁国这个老牌贵族的国家,怎么可能立足?尤其是他拥有了巨大的军事功劳,其他人自然会排斥他在鲁国获取政治威望。所以,一个没有根基的人,偶然获得成功,等来的并不是好事,而是其他人的陷害和嫉妒。职场老人就是这样,怕新人参与分利益。
3、下层道德压力
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完全承接的是周公的治理理念,完全是道德伦理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核心,但是吴起这样的杀妻的举动,其实就是兵家思维和法家的思维,这个和儒家的思维差距太大,所以,老百姓也不同意这样残忍的人待在鲁国,还举出了儒家苟子对他的评价,自然有力度。
三、吴起为什么人生很是坎坷?
1、政治理念不同
吴起是古代最为优秀的军事家之一,但是为什么一生都很坎坷,原因就是选择错误。一个兵家思维的人几乎和儒家格格不入,他却选择了儒家控制着主流意识形态的鲁国。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完全的性格不合,怎么可能能够牵手长久呢?
2、利益划分完毕
吴起先后去了魏国和楚国,表面上因为权力换代,导致功败垂成,其实,他就是夜壶,大家用他办事,办完了,也就没他啥事了,“乱使用能,平则去患。”这些老派的贵族国家,都是既定利益划分完毕的地方,是不允许有新兴势力出现的。
3、同行都太优秀
很多人会想,他军事才华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去秦国呢,吴起没去,去了,也没他啥事。因为秦国经常打仗,名将非常的多,吴起是曾参的学生,军事不是专业。去了秦国也不会被重用,有大的战役也轮不到他去,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不去魏国的原因。吴起该怎么做才能够在鲁国立足呢,那就是一开始就该解决掉自己的媳妇,本来鲁国和齐国相邻,战争就多,自己非要搞个齐国的老婆,这就是没有长远的谋划,早该娶个鲁国的女人。再一个,何必自己非得做主帅呢,可以让老贵族做主帅,自己做参谋,有功归上,也能够让自己不触动其他人的利益,从而安全的在鲁国呆着。吴起和其他的军事家一样,懂军事,而不懂政治,所以如此下场。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